陈琳和祢衡都骂过曹操,但结果却天差地别。
陈琳,是三国时期比较有名的文学家,汉灵帝时期,在何进手下做主簿,就是负责起草文书的官,因何进不听谏言,又为了躲避董卓之乱,避难到冀州,后来为袁绍所用,当时,刘备来信给袁绍希望能起兵讨伐曹操,袁绍同意起兵,但是“兵加曹操,岂曰无名?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,但是要师出有名,名正言顺地去讨伐他,这时就找来陈琳写檄文讨伐曹操。
陈琳写的檄文可谓有理有据,细数了曹操祖父,曹操爹,还有曹操的各种恶行,骂了他祖宗十八代啊,当檄文传到曹操那时,正值曹操患头风病,看了檄文竟然毛骨悚然,吓了一身冷汗,头风病也立马好了。觉得这文采了得,后来袁绍去世后,陈琳被俘,曹操竟不计前嫌,委以重任。
曹操为了扩大实力,想拉拢招安刘表,贾诩说,刘表好接纳名流闻名之士,可让有才能的人当说客,本来是想让孔融去的,但孔融推荐他的朋友:“吾友祢衡,字正平,其才十倍于我”,祢衡确实很有才华,善于才辩和文辞,于是,曹操就叫人把他招来,当时没给他赐座,他就不爽了,并数落曹操身边的谋士是吊丧的,看门的,牧马耕田,屠猪杀狗的,其余皆是衣架、饭囊、酒桶,饭肉袋耳等,一个文人这样贬低别人,又这么俗气的话去侮辱人,真的让人大跌眼镜。
后面,曹操为了羞辱他让他做鼓吏,一日,宴请宾客让他击鼓,击鼓必须要穿新衣,结果,祢衡穿着旧衣而入,曹操问他为何不换衣服,他竟当着众人的面一件一件地脱下去,全身裸露,实在是在座的人看不下去,曹操气得问他为何无礼,他埋怨曹操不识人才,衡曰:“汝不识贤愚,是眼浊也;不读诗书,是口浊也……。”
展开全文
这也是比较有名的击鼓骂曹,当时曹操气得也想杀他,碍于他爱才惜才的形象,就把他打发到刘表那去了,去了刘表那,也是口无遮拦,刘表就把他转给黄祖了,一日,黄祖喝醉了,祢衡也是惹毛了黄祖,一气之下,把他杀了,年仅26岁。
真是令人扼腕叹息!明明才华横溢,偏偏因为太狂妄而年纪轻轻就丧命。
反观陈琳,在文学界也是很有名气,也跟了几个主子,从没有傲气过,最终,被曹操捉回去之后反而得到重用,而祢衡最终会死,也是死有余辜,完全是被自己给作死的。
为什么这么说呢?
1.嘴巴太毒
有句话叫言多必失,交浅不可言深,绝交不出恶声,讲话要谨言慎行,不能口无遮拦,否则就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。
祢衡其实不喜欢曹操,如果一开始表明态度说不愿意跟着曹操做官,也就没那么多事,被曹操请来了之后,偏偏又把曹操身边的人都骂个遍,口无遮拦,嘴巴毒辣,而且把他们说的一无是处,哪怕你再有文采,再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通过骂别人这件事,别人对你的印象已经很减分了,这也是情商低的表现,学会管理好自己的嘴巴,不随便嘲笑别人,这也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。
2.太狂傲
王阳明曾说:“为人傲气,人之大敌,千罪百恶,皆从傲来。”
祢衡自视清高,觉得曹操没重用他,竟然让他去做一个鼓吏,说他眼浊,即便是这样,你也不能当着面脱光衣服啊,真是目中无人,狂妄自大,完全不管不顾,太嚣张跋扈了。
3.死不悔改
曹操想杀祢衡又杀不了,就把他转手送给了刘表,刘表也是喜欢有才气的人,奈何他也是羞辱刘表,最后刘表也是想杀不能杀,就把他推给了黄祖,黄祖是个性子急躁的人,在黄祖手下也是口无遮拦,不知收敛,黄祖酒醉之后把他杀了。
三次易主,不仅没有反思自己哪里做得不对,不好好吸取教训,改过自新,结果,死不悔改,羞辱别人成瘾,活活地把自己作死了。
所以,陈琳骂曹操被重用,而祢衡骂曹操,非但没被重用,反而把他打发走,甚至想杀了他,最后被黄祖所杀,也是咎由自取。这也告诫我们做人不能像祢衡一样,虽然很有才华,但不能恃才傲物,目中无人,口无遮拦,言多必失,祸从口出,一定要谨言慎行,经常反思自己,这样,人生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